你可能想不到,在一个对主权问题特别敏感的国家,一支外国军队竟然安安稳稳地待了半个多世纪。这不是什么科幻故事,而是实打实发生在中国境内的事——说的就是美国驻华使馆里的那队海军陆战队。
这事儿听起来挺别扭,甚至有点挑战我们对国家主权的常识。毕竟,中国近代史上的伤痛,很多就和外国军队在咱这儿瞎折腾有关。可这支美国兵,是怎么就赖着不走了呢?
这背后可不简单,牵扯着复杂的外交较量,还有中美两国各自的盘算。
“兵”临城下,初来乍到就惹祸
咱们把时间倒回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那次历史性的访华,可算是把中美之间冻了几十年的关系给“解冻”了。没多久,到了1973年,两国商量着互设联络处。
虽然不是正式的大使馆,但这联络处一设,就意味着关系正常化迈出了一大步。也就是这一年,具体说是5月1日,第一批美国海军陆战队安保小队就悄悄地来了。
最初26个人,后来人数增加到大概50个。他们的任务很明确,就是负责美国联络处内部的安全。美国人觉得这很正常,毕竟全球一百多个国家,他们一百多个使领馆,都有陆战队看家护院。
可谁想到,这帮“新邻居”刚来没多久,就惹出了大麻烦。
1973年7月1日,美国驻华联络处正式成立那天,陆战队员们竟然全副武装,穿着军装,甚至还把他们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里立的“功勋”勋章都挂上了。
他们就这样大摇大摆地出现在成立仪式上。这可把中方给气坏了。
你想想,咱们刚把门打开,他们就这么明晃晃地带着“打仗”的符号来,分明就是一种挑衅。
光穿军装还不够,更过分的是,这些陆战队员在建国门外的外交公寓里,竟然私自盖了个能装下上百人的俱乐部。
这俱乐部天天喧闹,吵得周边居民不得安宁,还时不时有陌生人出入,简直是扰民加越界,再一次点燃了中方的怒火。
据说当时美国联络处主任布鲁斯都觉得不妥,建议陆战队员们在仪式那天别穿军装,可惜这建议被美国国务院给否决了。可见当时美方对中国的敏感度,还是差得远。
周总理出马,约法三章定规矩
面对美国人屡次越界,中国的态度非常明确:绝不惯着。当时负责外交重任的周恩来总理,更是对此事高度重视。
到了1973年11月,基辛格再次来到中国访问。这一次,他不得不专门为这支惹了祸的陆战队来“说情”。
周恩来总理面对美方的请求,态度非常坚定,直接给出了著名的“约法三章”。
第一条,这支队伍对外活动的时候,绝对不能打着“海军陆战队”的名号。要低调,要隐藏其军事身份。
第二条,除了在他们自己的卧室和联络处大院里面,其他任何地方,包括走出大门,一律不准穿军装。平时都得换便装。
第三条,武器必须老老实实地锁在库房里,平时不准随便佩戴,只有在联络处内部,在必要情况下才可以。
这三条规矩,就像三道紧箍咒,把这支美国兵的活动范围和行为举止,都卡得死死的。这明确地告诉美方,这里是中国,不是他们可以随意撒野的地方。
即便有了周总理的“约法三章”,摩擦也还是没完全消失。
1974年4月,美国陆战队又想搞事情,他们倡议组织一个“北京各国使馆垒球联合会”。这在中方看来,简直是太出格了。
这算什么?一支有组织的外国军队,想在中国地盘上搞什么“联谊”活动?这简直是再次挑战中国的底线。
中方对此反应非常强烈,毫不含糊地要求他们撤离。果然,美国海军陆战队随后就短暂撤离了北京,由美国的外事安全官暂时接替了他们的安保工作。
直到1976年,这支队伍才又重新回到了北京的联络处。这一次,他们明显老实多了,行为收敛了许多,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随意越界了。这些早期的冲突,其实就是给这支队伍在中国境内生存,立下了铁的规矩。
奇葩存在,半世纪为何赖着不走
既然摩擦这么大,规矩这么严,为什么这支美国海军陆战队最终还是留了下来,而且一留就是半个多世纪?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忍让”,而是中美两国深思熟虑后的“平衡术”。
首先,从中国的角度看,这支队伍的威胁其实非常有限。它人数稀少,最多也就50来号人。
他们的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制在使领馆院墙之内,武器也必须锁在库里,平时不准拿出来。外交部门还会定期去检查,确保他们规规矩矩。
在这种严密的监控下,这支队伍根本不可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什么实质性的军事威胁。说白了,就是一群拿着枪的保安,而且枪还被锁着。
其次,还要考虑到国际惯例和外交对等的问题。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大使馆为了自身安全,都会有自己的安保人员。
美国在全球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将近一百五十个使领馆,都有海军陆战队的派驻。这在他们看来,是通行的国际做法。
而且,咱们中国驻外的大使馆,也有自己的安保人员。如果咱们单方面把美国海军陆战队赶走,美国人很可能会以“对等原则”来反制,也把咱们在外的安保人员给撵走。
那样一来,咱们驻外使领馆的安全可能就会受到影响,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再者,强行驱逐这支队伍,虽然看着是维护了“面子”,但很可能被美方拿来当借口,把两国关系搞得更紧张。
一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军事价值的队伍,要是为了它而让中美关系出现大的波折,反而不划算。维持一个可控的现状,避免把事情闹大,其实是最稳妥的外交策略。
想想当年基辛格专门为这事儿“求情”,以及中方在强硬提出“约法三章”后,最终也有限度地接受了他们的存在,这都说明两国在关系破冰初期,为了更重要的战略大局,都做出了各自的妥协。
所以说,这支海军陆战队之所以能在中国境内长期存在,绝不是偶然。它是中美两国在复杂关系中,实用主义、权力制衡以及对国际外交惯例尊重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一个特别的产物。
它就像一杆外交的天平,在主权与现实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见证浮沉,两国关系的“活标本”
这支在美国驻华使馆里待了半个多世纪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安保队,简直就是中美关系跌宕起伏的一个“活标本”和“晴雨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深深地打着两国关系大局的烙印。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联络处顺理成章升级为大使馆。这支海军陆战队也顺势留了下来,名字变得更“温和”了,成了“安保警卫队”。
如今,看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社交媒体上发的照片,陆战队员们平时大多穿西装。只有在使馆内部搞些庆祝活动,比如美国独立日那天,或者大使官邸落成50周年纪念日(发生在2023年7月19日)的升旗仪式上,他们才被允许穿军装,甚至手持武器。
这都严格遵守了当年“约法三章”的规定,可见中方对他们的约束一直没放松。
在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这支队伍也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北京街头一下子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美抗议。示威群众把美国使馆围得水泄不通,情绪非常激动。
危急时刻,就是这支陆战队冲到了使馆院子里,死死守住,成功阻止了示威者冲进使馆,保护了里面的人员和设施。在2001年南海中美飞机相撞事件那段紧张时期,他们也一直保持高度戒备。
甚至到了2022年上海疫情封城那会儿,美国驻上海领事馆里的陆战队员也遇到了食物短缺的问题,使馆内部甚至发出了求助。
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后来访问上海的时候,还专门感谢了警卫分队在封城期间的“杰出服务”。
伯恩斯大使在2022年11月的时候,还在推特上公开确认,除了北京和上海,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员还驻扎在武汉、沈阳和广州的美国使领馆里。
这说明美国在中国的外交存在还挺广泛的,但不管在哪儿,这些队伍都得接受中方的严密监控。
2023年3月,伯恩斯访问广州领事馆时,也特意会见了那里的陆战队警卫分队,照片里他们穿着军装,但那姿态也暗示着这种装束只在馆内限定。
从最早的嚣张越界,到后来被规矩框死,再到如今的克制守纪,这支队伍的行为变化,不仅仅是中方不断施压的结果。
它更深层地折射出,中国在近百年时间里国力的巨大飞跃,以及中美两国关系中,那份动态变化的权力制衡。
这支驻扎中国境内超过五十年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安保队,确实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葩存在”。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威胁,也不是单纯的外交符号。
它更像是中美两国在大国博弈中,在主权、国际惯例和实用主义之间,达成的一种复杂又精妙的平衡。
它的存在,是两国在外交上互相妥协的结果,也是基于现实考量的一种选择。这里面既有“面子”上的讲究,也有“里子”上的较量。中国在实际掌控和解除威胁的“里子”上,是绝对占据主动的。
而在名义上允许外国军事力量存在的这个“面子”上,则做出了有限度的容忍,为了维护的,是更重要的大局和战略沟通渠道。
短期来看,这种微妙的现状大概率还会继续下去。不过,随着全球局势和中美关系的不断演变,这支队伍未来的命运,或许还会成为两国关系深层变化的又一个风向标,值得咱们继续关注。
炒股配资配资平台,上海杠杆配资2024年,炒股配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