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住酒店的人可能会注意到,有些酒店的房间里,床尾往往摆放着一张细长的、没有扶手的凳子。这些凳子在花纹和材质上各不相同,但整体形状相似,且位置几乎固定在床尾。尽管不少人都见过它们,但对这种凳子的具体名称和用途却知之甚少。实际上,这种长凳在明清时期非常流行,是当时典型的家具之一,被称作“春凳”,这个名字颇具诗意,也引人遐想。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种凳子为何被称为“春凳”,而非“夏凳”或“冬凳”,以及它的具体功能和历史背景。
“春凳”虽名为凳,但与普通凳子有明显差别。一般普通的凳子体积较小,只能供一人坐用,而春凳的尺寸则大得多,长度和宽度都明显超出普通凳子,能同时容纳三至五人。著名家具研究家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指出,春凳“长可达五六尺,宽度逾二尺”。比如,故宫收藏的一件明代填漆云龙纹戗金细春凳,尺寸为长134.5厘米、宽43厘米、高53厘米;而清代春凳则更大,长达158.5厘米,宽59.7厘米,高50厘米。如此大尺寸的春凳,坐人绰绰有余,甚至躺上一人也毫无压力。
展开剩余81%在功能上,普通凳子仅供坐用,而春凳则兼具多重功能,它既可以当凳子坐,也能作为床榻躺,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能充当临时的桌子。关于春凳的起源,具体制作时间和创作者目前已无确切考证,但根据史料记载,类似春凳的家具最早可追溯到晋代。当时,富裕家庭会在床尾放置一张尺寸较大的床凳,这种床凳在长度、宽度、高度上都接近床铺,仿佛床的自然延伸。正如古文所言:“床凳之凳,晋已有此器。”到了元明时期,春凳逐渐取代了床凳,成为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喜爱的家具。
关于“春凳”这一名字的由来,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春”与“椿”同音,最初这种凳子是用椿木制成,因此称为“椿凳”或“春凳”。椿木坚硬耐用,带有宜人的香气,是古代极为珍贵的木材,有“百木之王”的美誉。《本草纲目》中记载:“椿木皮细肌实而赤嫩,叶香甘可茹……椿木坚实可入栋梁也。”椿木不仅耐腐蚀,还能驱虫避邪,因此成为制作春凳的首选。后来,权贵们又开始用檀木、黄花梨、红木等更为昂贵的材料制作春凳,但“春凳”这个名字已沿用下来,不再改变。第二种说法认为“春”即春天,代表一种对未来美好的期望。明代学者徐咸在《西园杂记》中写道:“四时之景,惟春为可乐……故桌曰‘春台’,凳曰‘春凳’,肴馔之具曰‘春盘’,果菜之品曰‘春盛’。”春天象征生机盎然,人们将日常用品冠以“春”字,以寓意新年如春般欣欣向荣。第三种说法则与春宫图所描绘的情景有关,虽然缺乏直接证据,但提到春凳,常让人联想到与男女私密情趣相关的隐喻。
春凳的具体用途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作为春天外出游玩时的便携家具。春天气候温和,是古人踏青赏花的好时节,文人雅士常在郊外饮酒作诗。春凳因其适中的尺寸和便于携带的特点,成为他们休息时坐卧的理想之选。它既能当凳子坐,也能作为床榻躺,还能临时充当小桌子,摆放茶酒与食物。即使不便外出的闺阁女子,也可将春凳搬至庭院或花园,或坐或卧,享受春景。在明清小说中,春凳频频出现,如《姑妄言》第十三回描写铁氏无聊后在春凳上小憩。春凳还常被用作搬运工具。《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中,贾宝玉被打伤,王熙凤命人抬出藤制春凳将其抬进贾母房间,说明藤制春凳轻便,甚至能当轿子用,极具实用性。
第二,春凳是古代女子嫁妆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时出嫁女子通常会携带大量嫁妆,贵族家庭甚至会将财产和仆役一并陪嫁。春凳是必备家具之一,出嫁当天,娘家人常在春凳上叠放被褥,贴上喜字,再用大红喜绸包裹,随迎亲队伍送往夫家,摆放于新房。春凳不仅是家具,更承载了娘家对新娘未来生活的祝福。古时没有床头柜,春凳可用于小坐、放置衣物,后来还能作为婴儿的小床。直到今天,潮汕地区仍保留有类似“春椅”的嫁妆家具,寓意和睦与早育。
第三,春凳在男女床第生活中也有特殊意义。明清文学作品中,春凳常作为男女私情的隐喻出现,给人无限遐想。比如《金瓶梅词话》第八十二回中,潘金莲与陈敬济就在春凳上上演缠绵场景。《姑妄言》中也多次描写男女二人同坐春凳、饮酒交欢的情节。俗话说“床头打架床尾和”,这里的“床尾”正是指春凳,象征和解与亲密。
除了以上主要功能,春凳还有另一实用用途,即作为洗衣服的垫板。茅盾在《故乡杂记》中记载,“河滩上有许多兵在那里洗衣服,他们利用老百姓家的春凳,将湿衣拍打晾晒。”这显示春凳不仅家具功能多样,还在日常劳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春凳这类多功能家具,古代劳动人民还创造了许多实用且有趣的生活用品,比如竹夫人和瓷枕。竹夫人是用竹篾编织的空心圆筒,四周布满网眼,夏天抱着能有效降温解暑。瓷枕则因古人注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长发容易闷热,夏季用瓷枕垫头,可以快速降温。如今,随着时代变迁,春凳、瓷枕、竹夫人等古代器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只能在博物馆或少数特色酒店中偶尔见到它们的身影。
发布于:天津市炒股配资配资平台,上海杠杆配资2024年,炒股配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